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記者柴華 馬文佳)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根據新華視點調查報道,目前國內很多地方正在掀起一股主要起降支線航班的“小機場”建設潮。然而,這種看似繁榮的背後卻是全國近八成“小機場”虧損,靠巨額財政補貼維持。
  根據新華網的報道,2012年全國有183個大中小型的機場當中有134個機場一共虧損了29億元,其中近八成是支線航空的小機場。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在這組數據公佈之後有關方面沒有再次發佈更權威的跟進信息,但是業內專家稱2013年以來全國的機場生產性指標等主要數據並沒有比較大的變化。比如在調查當中黑龍江省的一個縣城的支線機場近日的客流數據是一周只有5架飛機起降,而國慶之後航班的數量有明顯下降,而即便降價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上座率也只有兩成多。
  悄然萎縮的支線航空市場也讓一些業內人士感到擔憂。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年旅客吞吐量低於100萬人次的機場占到七成,一位航空系統專家說他有一次去鄭州出差,本想坐高鐵返回,但是接待方建議他坐飛機,並且提出報銷頭等艙機票的條件,而他幾次這種“體驗式”的出差有感,北京到鄭州的高鐵開通之後這條航線上的航班數量減少了將近一半,乘客的數量也明顯被大量分流,來自高鐵的競爭也是支線航班虧損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華網的調查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在虧損方面承擔了一大部分,專家稱在部分地方20%的航線由政府公務消費為機場補貼客源,政府有時候會承包一些航線,江蘇省曾有兩地政府發文鼓勵公務員優先乘坐飛機。沒有客流靠公幹充數的行為在業內被抨擊為“市場捧著行政的奶瓶”,也有機場的工作人員透露說維持這樣一個國家貧困縣機場的運轉,背後是政府的高額補貼,像他們當地的南航,往返一次縣政府就會給予15萬元左右的補貼,國航往返的補貼更高達40萬。
  根據媒體的消息,多地正掀起一股主要起降支線航班的“小機場”建設潮。而這種看似繁榮的背後卻是全國近八成“小機場”虧損,靠巨額財政補貼來維持的現狀。按照民航界的慣例,年旅客吞吐量50萬人次以下的機場就沒有盈利的可能,年吞吐量只有幾萬人次乃至幾千人次的支線機場其實是無法解決溫飽問題的。
  “飛一次虧一次”是目前全國很多小型機場的現狀,多位民航人士也表示,超過8成的機場虧損表明中國民航業存在嚴重不均衡,因為成熟的航空樞紐都必須靠支線來維持幹線的聚集客流。但是由於支線的利潤比較低,大型航企往往不註重先期對於支線市場的培養,都涌向北京、上海、廣州這幾大機場,從而在高鐵網絡比較密集的東部地區會出現高鐵對於民航衝擊比較明顯的現象。
  面對大多數支線機場無法解決溫飽的情況,也曾有過某大型機場的負責人表示,在2009年國務院公佈的《民用機場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了機場公共基礎設施的定位,這也就是說機場在運營中兼顧公益性和盈利性雙重屬性,其社會效益遠大於經濟效益,比方說在地震洪水等災難時發揮的作用也是不能安全按照市場規律取捨的。同時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即便是在美國大部分機場初期也是靠政府補貼的。
(原標題:全國近八成“小機場”虧損 靠巨額財政補貼維持)
(編輯:SN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u57nues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